近年来,高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潍坊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364”思路举措,着眼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长远发展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主体动力和全社会创新活力。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注重协同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骨干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各级各类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组织,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作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难题招标、技术支撑、人才培育等方式实现产学研联合,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关键共性问题的联合攻关及难点疑点问题的解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创建各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创新型示范企业倾斜,对其相关创新项目进行全方位扶植和支持,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机构,重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试点园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创新平台共享机制。促进孚日集团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豪迈集团子午线轮胎模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公共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围绕工业提升计划,每个“6+7”产业都要建立公共研发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进境内外风险资本,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进入新兴产业和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扶持我市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引领行业发展。依托孚日、豪迈、高锻、邦泰、金亿机械等企业,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等方式,在纺织、机械装备等优势行业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培育一批自主品牌。鼓励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不断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意识,做好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四是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围绕“6+7”重点产业发展,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动力机械、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节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研发机构,提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配套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掌握其核心制造技术和应用工艺技术,改善和提升企业整体制造技术,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生产装备数字化应用示范,提升数控机床、数字控制、智能装备、机器人等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纺织服装、劳保制鞋等我市传统优势行业,鼓励企业针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积极开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提升工作,解决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围绕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采用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协同创新方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依托豪迈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等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创新平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六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吸引外来人员来我市创业,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高级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企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企业家到国内外有关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考察学习,提升其驾驭市场和经营的能力,培育在国内同行业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领军人才。抓好企业技术人员的再培训,提升产品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一支服务工业转型发展的技术专家队伍。抓好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创新研发的工艺技术落实能力,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实训基地作用,建设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实现专业化、定单式培养企业技能人才。(源自潍坊经信网)